来源:魅力兰花;文/丁永康 自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今已过67年了,尤其我国改革开放亦已超过39年,和平年代国兰产业发展迅猛,养好兰花不在话下,增值量也连年增长。传统名兰多数都处于饱和状态,新品可供品赏者是极少的,而且增量速度特快,近年来人工杂交兰花充满兰花市场,又有台湾兰友把线艺兰返销于大陆,纵然我国爱兰养兰有200万人,但兰花产业的发展还是再次碰到了瓶颈。如何来冲破瓶颈走出新路子?兰友们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尤其是兰界有识志士开始在闯路。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 但是兰友们各走各的路,东部兰友走的是蕙兰路子,西部云贵川兰友走的是春剑、莲瓣兰和春兰的路子,南方兰友受台湾兰友的影响偏爱走线艺品的路子,北方兰友受到东部的影响偏爱走蕙兰和春兰的路子。偏爱人人有,而“偏见”就有碍博采众长,有害于相互交流,甚至有害于兰界的团结,更损害了国兰事业的发展。春兰、春剑、莲瓣、蕙兰、四季兰甚至报岁兰,中国兰欣赏的宗旨完全一致,只是获利多少而已,可惜兰友之间各自为阵,门户之见太深! 四川兰友赵鹏先生正在尝试走一条新路。他首先提倡东西部兰花交流,建议西部兰园养40%蕙兰,养40%春剑与莲瓣,养20%春兰和四季兰。他带头执行此方针,得到西部兰友的热情支持,并配合江苏省兰花协会首次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蕙兰展览会,引起了轰动的效应,从此打开东西部兰花的门户之见,开启了交流的通道。而且赵先生还团结好兄弟如舒焕文、戴宝胜、王正轩、谢皓等先生在云南鹤庆市占地近18亩,建立东西部兰花养殖基地,年内可以竣工,今后将成立东西部兰花交流公司,逐步走向兰花产业化的光明大道。 赵鹏先生和兄弟们走遍全国的兰展并做好市场调研,然后确定生产规模,采用先进合理的生产技术,借鉴由陈总学先生牵头制定的蕙兰鉴赏标准,按标准开展合同制销售兰花并推行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才能走上真正的产业化的道路。盼望他们能闯出一条新路。 一方总要有一个养兰带头人,甘愿牺牲一点私利为兰界做些好事,各方都起来了,兰花事业必定兴旺发达,大家养好兰,多做好事,共同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