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中国 > 旅游经济 > 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发布时间:2017-08-21 14:33内容来源:通辽日报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新兴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悠悠千载的科尔沁文明阅尽风流,如今,独具神韵的科尔沁文化,通过得力的保护措施、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文化品牌打造,得以薪火相传。

  直面宏观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带来的压力,通辽市抓住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旅游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机遇,倾力打造全域旅游的质量防线。

  “文化+旅游”正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条以304国道为轴线,呈散射状的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带,不仅有沙漠景观、草原景观、山地草原景观、湿地草原景观等多种科尔沁风光,也囊括了民歌、版画、安代等独特的科尔沁文化,是通辽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
全面精准发力; 文化旅游更上一层楼

  2016年,通辽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性地开展了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以六大公建项目为抓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民族艺术精品不断涌现。科尔沁方言蒙古语译制片《太极侠》获全国声音制作优秀作品奖,歌曲《守望相助》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乌兰夫基金奖;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全市改造建设69个乌力格尔说唱场馆,组织53场说唱活动,举办20场乌力格尔比赛,对220位说唱艺人进行培训,采访了40位区级以上传承人和120位民间艺人,录制乌力格尔和好来宝说唱、科尔沁民歌、蒙古族安代舞等非遗影像600多个小时,拍摄图片4000张。此外,通辽市还通过举办全民阅读月、电子阅览季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完善全民阅读机制,并启动了印刷文化产业园和哈萨尔圣地蒙古风情园二期工程,奈曼清代王府文化产品交易街和奈曼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一系列工程项目。

  2016年,通辽市旅游业立足交通区位内通外达、草原生态环境优良、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应势而谋、顺势而为,成果显著。

  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通辽旅游推介会对外彰显着城市魅力,全年10余次旅游安全专项检查为旅游市场的环境安全保驾护航,一系列节庆旅游活动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

  在通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辽市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狠抓旅游品牌创建、项目带动、产业融合、营销创新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旅游业发展。截至11月末,全市共接待游客505.4万人次、同比增长19.2%,实现旅游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19.4%。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自驾游目的地试点城市,通辽市自驾游服务系统串点成线、创建精品旅游线路的实践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其中,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带的实施建设,更是为通辽市带来了“东北看草原、自驾游通辽”的品牌效应和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更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有力推动通辽市文化大繁荣。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实施精准性普查、抢救性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工程,构建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培育壮大一批文化企业,谋划建设一批文化工程项目,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作为科尔沁文化发祥地,通辽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围绕全市经济工作大局,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认真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着力构建“四大体系”: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协同推进通辽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新媒体传输总站建设及12个博物馆布展工作。帮助旗县市区进行“两馆”建设,使苏木乡镇文化站、嘎查村文化室提质创优,提高其使用率和免费开放水平。以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为切入点,建设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工程,积极融入全区公共文化云和全域共享、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网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