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2)
发布时间:2017-08-21 14:33内容来源:通辽日报
构建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体系。推动通辽市版画创作和市场化发展,提升哲里木版画的知名度,组织好全国第二十二届版画展。举办“琶杰杯”全区首届乌力格尔大赛。积极推进哈民、南宝遗址保护性开发和南宝遗址公园博物馆、展示馆建设,并继续对三大寺、僧格林沁王府、奈曼王府、寿因寺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开发利用。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积极促成哈萨尔圣地与深圳华侨城的合作,充分利用哈萨尔大剧院,做餐秀型实景演出。助推奈曼中国东部影视城建设项目建设,使其成为集影视剧拍摄、沙漠文化旅游度假、休闲、摄影、绘画、温泉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文化活动、比赛、展演走进景区。举办少儿版画艺术节、草原婚礼节、麦新文化节、孝庄文化节、双合尔·楚古兰、安代艺术节、诺恩吉雅文化节、乌力格尔艺术节等品牌节庆活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构建现代人才培养体系。以乌力格尔为例,通辽市将抓紧认定一批传承人,把热衷于技艺传承的老艺人、名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在弘扬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充分发挥作用,并通过名师带徒、学校设课、特色班等形式培养后备人才,培养一批接班人,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奠定人才基础。
着眼全域旅游; 打造发展新格局
时下,全域旅游已然成为旅游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的有效方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着眼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这为未来通辽市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全时全域旅游理念,瞄准东北市场,打造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带,主推独特的科尔沁草原民族风情,系统保护性开发山水林沙自然风光,深度挖掘优秀民族文化,标准化打造服务系统,打响‘东北看草原、自驾游通辽’品牌,建成东北、华北自驾游首选目的地。”通辽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更是结合全市实际提出了具体办法。
2017年,通辽市将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和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建设“六大产业基地”的重大举措要求,抓进度、抓资金、抓统一,全力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在未来三年里,通辽市将投资100亿元,以推进全域旅游、自驾游服务系统建设和旅游景区提质升级为重点,紧紧围绕“两个‘1’、一个‘7’”工程,稳步推进额仑草原旅游区、大青沟旅游区等20余个重大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倾力打造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带的旅游线路和“东北看草原、自驾游通辽”的品牌形象。
准确把握以全域旅游为统领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思路,制定以精品线路为依托的区域特色大线路。完善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带自驾之旅、科尔沁文化体验游、自然风光观赏游、科尔沁原始草原生态游、沙漠瀚海探险游、科尔沁宗教文化探秘朝觐游、科尔沁红色经典游等7条特色旅游线路,持续推动通辽市自驾游服务系统建设。2017年,通辽市计划投资5亿元,启动建设4个自驾车露营地、15个旅游小镇、6个服务驿站、2个观景平台、一条风景慢行道、若干个农牧户接待点及风景带两侧景观改造。
全面启动全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库伦旗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鼓励奈曼旗、科左后旗开展全域旅游示范旗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孝庄园文化旅游区品牌景区创建和大青沟、库伦三大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等相关工作。
贯彻落实好“旅游+”战略。在“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扶贫”“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等方面做大、做活、做好多产业融合文章。打造以“文化旅游季”为载体的旅游节庆大平台,在重点旅游景区,结合景点主题文化,增设体验类项目。打造自驾车露营地等景区(点)的驻场演出,继续扩大赛马节等节庆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整合全市各地旅游节庆和民俗活动,推出富有特色的综合性旅游节庆产品。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