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晓蓉与《木卡姆印象》导演-著名作曲家努斯勒提老师 直到夜里十一点多,我实在累得不行,准备休息。阿龙老师又打来电话说,晓蓉,这个人你一定要见,不容我回话就挂了电话。我拖着疲倦的身体听命到了他的住处,昏暗处坐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年龄大些的,帅气而温和。阿龙老师介绍说这是我们中国音协副主席,木卡姆艺术团团长,著名作曲家努斯勒提老师。我彬彬有礼地对领导点了头坐下来。西北的音乐家和内地的不一样,没两句话,就直奔主题。他说他在酝酿一台大型舞台剧目《木卡姆印象》,但苦恼的是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求合适的表达方式,他想尝试用数字媒体手段作为舞美设计,但是他对现在晚会上的LED影像反感至极。凭着设计师的直觉和敏感,和我对木卡姆粗浅的认识,我说出了自己对舞台数字媒体设计的想法和对木卡姆的感受。从昏昏欲睡准备一番礼貌后拔腿就溜,到兴奋交谈,忘记长幼尊卑;从宾馆谈到酒吧,直到把阿龙老师谈睡着,我们的《木卡姆印象》合作意向基本成形了。 我记得第二天是漫天大雪的周末,执着霸道的努老师硬是把木卡姆乐团的全体演奏家们召集到团里,给我们“上音”一行老师演奏木卡姆。我们眼界大开,像粉丝一样追着他求签字、求合照。 二、不出格、求创新与新媒体的角色界定 臧娜:这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后面的合作估计也就顺风顺水了吧! 代晓蓉: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实际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在很规范的木卡姆套曲形式和它的创新问题上,我们绞尽了脑汁。努老师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音乐方面如果完全革新,会不会变成不是木卡姆了。他尽量在保持原汁原味音乐内涵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的配器手法。还有,如何用浅叙事的形式把众多木卡姆套曲的经典样式串联在一起,这些都是难点。 更重要的是努老师觉得传统木卡姆在舞台的视觉呈现上一定要有所改变。用多媒体对它进行重新包装,但一定要让人看到这仍然是木卡姆,没有走了形。他们交给我的也是这样一个比较难的课题。我不能太出格,但是还要有所创新。 臧娜:“不太出格”和“有所创新”,这中间的尺度很难把握呀,有时候甚至是矛盾的。“传统”和“现代”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数字媒体作为当代媒介样式,跟传统艺术相结合,可能要重新界定自己在剧场艺术中的角色地位。 代晓蓉:这确实是一个矛盾统一的过程。比如在《木卡姆印象》整个作品的开篇,我植入了一段表现维吾尔族民间流浪艺人阿希克在大漠深处吟唱木卡姆的纪录片,里面还有当地的原生态非表演艺人和农民进行演唱的画面,这就在创作的初期产生了很多冲突,引起了创作团队中有些老师的不满,说这服装不对,怎么把我们表现得这么丑,这么难看的东西怎么能搬到这么漂亮的舞台上。其实这在我看来恰恰是生活本真的还原,是最动人的。从我们汉族人的视角来看,或者是从上海这样的时尚之都的角度来看,维吾尔族当地的生活状态和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才是最值得呈现的。 我的这种想法其实是受到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启发。舞台的表现毕竟是表演,在这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影视、观演的方式,进入到要讲述的这个故事中。植入纪录片,先给观众营造一种在影剧院中的氛围,当前面这个纪录片陈述完了之后,再把观众拉回到舞台这种释放能量性的表演中来。我认为这是另外一种把电影作为一种角色进行间离的方式,使不同的场域观念同时存在在一个“场”的概念之内。我始终在想,这台演出的目的是什么?是传播维吾尔族的文化,传播新疆的地缘风貌,所以首先应该把这种艺术原生态的形式给观众传达出来,然后再把观众带入到经过加工的戏剧表演场域中来。场域的转换会让表演更加有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