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中国 > 娱乐时尚 > 数字媒体设计博士代晓蓉谈音诗舞画《木卡姆印象》(3)

数字媒体设计博士代晓蓉谈音诗舞画《木卡姆印象》(3)

发布时间:2017-08-21 14:33内容来源:网络

  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剧照

  刚开始,我提出植入纪录片这个想法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阻力,努老师也不置可否。后来我根据努老师给我的音乐,按照自己的想法,又剪了一版样本给他们放。努老师看了之后第一个站起来,很兴奋地说,太棒了,这就是我要的感觉。就这样他后来越来越认可我的想法,干脆让我从编剧开始就进入他们的创作。

  臧娜:我记得在舞台表演中植入纪录片的方式在西方早有先例,德国导演厄文·皮斯卡托(Erwin Piscator)也曾经在他的一部政治题材舞台作品中加入过列宁影片,把演出变成了通往共产主义的一个载体。那已经是上世纪初期的事儿了。您刚才讲的这个例子可以说是基于传统艺术当代传播的另外一种时空观念的营造,手法相似,但是表现的精神内涵是不同的。

  代晓蓉:精神内涵虽然不同,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前面你提到的,如何认识新媒体在剧场艺术中的角色。数字媒体一直被很多人规范在舞台美术的范畴,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它不仅仅在舞台美术范畴里,而是一个舞美、灯光和影像结合的综合体。当影像艺术进入到戏剧舞台的时候,他们相互借鉴,也就是说影像技术作为一个重要角色,它已经掺入到舞台叙事之中了。或者说,在后现代的戏剧剧场中,影视艺术,包括它的蒙太奇观念,从创作之初,就可以介入和改变传统戏剧舞台编剧的叙事方式。这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

  臧娜:也就是说,转变传统舞美在剧场艺术中的客体角色,把新媒体上升到创作主体的位置。

  代晓蓉:我跟努老师的合作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展开的。在这部作品中,新媒体从创作文本的讨论阶段就介入进来,我们的多媒体设计不仅仅是舞美和灯光,同时也是跟音乐、戏剧叙事的紧密结合。所以从前期介入我就说得很清楚,我们不是在做LED,新媒体是要跟所有元素融为一体的创作组成部分,是一种突破了传统舞美的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所以我们一直是在以一种“去文本”的姿态参与创作文本的探讨。为了保持木卡姆的原汁原味,编剧采用两个人物间爱情故事的浅叙事方式把整个四幕作品串联起来,保证了每一幕中不同木卡姆艺术形态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我们新媒体就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媒体的方法来拓展导演、编剧的空间。比如说第三幕《炽热的爱情》,我们用一段全息影像的双人舞开场,用真人与假人、虚和实的结合参与到整个作品的叙事中。这些都是利用影像媒体的蒙太奇功能,帮助编曲展开叙事。包括幕与幕之间的转场都是用多媒体来衔接,也体现了新媒体的功能和价值。

  所以很多观众看完之后,都认为音乐和表演是非常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些都源于新媒体在创作伊始就介入进来,从文本的修改,一直贯穿到音乐的设计,都有新媒体意见的参与。

  臧娜:用“去文本”的姿态参与文本创作,这种提法很有意思。后戏剧剧场跟以往剧场艺术创作的根本差异,就是戏剧文本之外的其他元素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元并置,这应该就是后戏剧剧场的一个特点,新媒体才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三、写实、写意及中国式新媒体表达

  臧娜:刚才咱们聊到了第三幕,我对这一幕的印象非常深。不只是全息影像的开场别具匠心,整个过程中的多媒体设计也有别于其他几幕,用了维吾尔族风情的写意化的几何纹样来表现。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创作意图。

  代晓蓉:第三幕的创作其实很波折。当初木卡姆艺术团给我的风格定位,就是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加入浪漫主义。努老师很坚决地要求我首先要把这几幕写实的视觉框架比较具体地定下来。当然,我表示同意。因为新疆独特的地缘风貌,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形式,就代表了维吾尔族的精神内涵。新媒体创作中当然要有这些东西。但是如何表现,我跟努老师在某些方面有些不同的意见。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